今年前10个月我国船舶出口保持小幅增长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及航运市场逐渐显现复苏,全球造船业也呈现回暖的趋势。在此形势下,我国船舶制造业保持着平稳运行的态势。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最新报告,1~10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订单量保持增长,其中,造船完工37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1.9%(出口船347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1.8%)。承接新船订单22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9%(出口船订单20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4.1%)。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11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3.4%(出口船订单755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6.3%),比2016年底下降18.5%。10月末手持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3.4%、91%和93%。
由于船舶制造业的复苏总是迟于其他相关行业的缘故,截止到10月,我国船舶行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仍然表现的不尽人意。1~10月,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60亿元,同比下降7.6%。其中船舶制造产值1470亿元,同比下降9.3%。重点监测企业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有所收窄。
一、船舶出口保持增长
据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我国向178国家和地区出口196.7亿美元的船舶,出口同比增长6.2%,出口价格同比下降8.3%。出口总额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比例约为1.9%,同比增幅小于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尽管世界经济已经在缓慢增长,国际航运市场需求亦在增长之中,但我国船舶出口仍然在继续放缓,价格也在下降。10月当月,我国船舶出口15.89亿美元,同比下降3.6%,出口价格同比下降11.3%。同期,船舶进口9912万美元,同比增长230.2%,进口价格同比增长311.7%。
我国船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是亚洲,出口船舶103亿美元,占比52.4%,同比增长19%,出口价格同比增长23.4%。向第二大市场欧洲出口37.32亿美元,占比19%,同比下降3.7%,出口价格同比下降17.6%。向第三大市场拉丁美洲出口12.53亿美元,占比6.4%,同比下降6.2%,出口价格同比下降21.3%。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5个,依次是香港、新加坡、马绍尔群岛共和国、马耳他和利比里亚。其中,向香港出口53.88亿美元,占比27.4%,同比增长52.9%,出口价格同比增长0.3%。向新加坡出口30.42亿美元,占比15.5%,同比增长8.2%,出口价格同比增长49%。向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出口排在第三位,出口额25.07亿美元,占比12.5%,同比下降19.4%,出口价格同比下降4.8%。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市场是亚洲和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是全球驰名的航运中心香港和新加坡。
二、三大主流船型出口占比65.6%,散货船占比居首
今年1~10月我国出口35大类船舶产品,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的出口总额占比62%。其中,散货船出口额65.61亿美元,占比33.4%。具体包括15万载重吨以下的散货船出口额37.92亿美元,占比19.3%,同比下降24.1%,出口价格同比下降2.4%。15万~30万吨散货船出口额27.52亿美元,占比14%,同比增长41.4%,出口价格同比下降3.3%。30万载重吨以上的散货船出口额1666.41万美元,占比0.1%。
包括油船,出口额36.42亿美元,占比18.5%。其中,15万~30万吨的原油船出口额10.34亿美元,占比5.3%,同比增长328%,出口价格同比增长22.3%。30万载重吨以上的原油船出口额10.2亿美元,占比5.2%,同比增长9.5%,出口价格同比下降0.5%。15万载重吨以下的原油船出口额1.2亿美元,占比0.6%,同比下降56.1%,出口价格同比增长2.4%。10万~30万吨的成品油船出口额6.92亿美元,占比3.5%,同比增长113.8%,出口价格同比增长6.9%。10万载重吨以下的成品油船出口额5.98亿美元,占比3%,同比下降14.8%,出口价格同比增长45.6%。30万载重吨以下的成品油船出口额1.78亿美元,占比0.9%。
包括集装箱船,出口额19.93亿美元,占比10.1%。其中,6000TEU以上的集装箱船出口额11.04亿美元,占比5.6%,同比下降9.5%,出口价格同比增长5.5%。6000TEU及以下的集装箱船出口额8.89亿美元,占比4.5%,同比增长36.1%,出口价格同比增长6.5%。
另外,还有浮动或潜水式钻探或生产平台出口额17.23亿美元,占比8.8%,同比增长13.3%,出口价格同比增长22.7%。20000立方米以上的液化天然气船出口额10.97亿美元,占比5.6%,同比增长282.9%,出口价格同比下降4.3%。20000立方米以上的液化石油气船出口额2.51亿美元,占比1.3%,同比下降50.4%,出口价格同比下降0.9%。
三、江苏在全国排名中名列前茅,上海出口增幅较大
1~10月,全国有27个省市出口船舶,其中超过10亿美元的有7个,排在第一位的是江苏,出口占比29.2%,位居第二的是上海,占比23.5%,广东以占比10%位居第三。江苏拥有全国12个国家级造船基地中的两个,又有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和一大批船舶配套企业,早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船舶产业已达数千亿级规模,造船总量在世界和全国均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今年以来,江苏更加注重优化船舶制造业的产业规划,强化政策配套,拓展内外市场,化解融资难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外贸新优势。全省造船完工和船舶出口均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
四、船舶进口下滑幅度超过两成,亚洲是船舶进口的最大市场
1~10月,我国从全球6大洲从全球6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船舶,进口额121.39亿美元,进口同比下降22.4%,进口价格同比下降11.8%。价格下降主要体现在欧洲和拉美市场的进口货源地,而从亚洲市场进口船舶的价格涨幅很大,如从日本进口船舶均价翻了6倍多。
如同船舶出口一样,我国进口船舶的最主要的市场仍然是最具经济活力和市场发展潜力的亚洲。1~10月,我国从亚洲进口船舶8.63亿美元,占比71.1%,同比增长669.1%,进口价格同比增长1442.9%。从欧洲进口1.42亿美元,占比11.7%,同比下降53%,进口价格同比下降72.4%,从拉丁美洲进口1.88亿美元,进口占比15.4%,同比下降83.4%,进口价格同比下降86.5%。从韩国进口2.68亿美元,占比22%,同比增长547.5%。从巴西1.74亿美元,占比14.3%,同比下降84.5%,进口价格同比增长3.6%。从日本进口1.63亿美元,占比13.4%,同比增长178.3%,进口价格同比增长625%。
在1~10月我国进口船舶的进口货源地中,再次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船舶3.38亿美元,占比27.8%,同比增长3958.7%,进口价格同比增长7527.8%。这种情况是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后,为支持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鼓励国内远洋航运企业订购国内的船舶,国家实施国内船厂建造远洋船舶内销给国内的远洋运输公司视做出口到海外的政策,支持和鼓励“国轮国造”,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为国内航运业和造船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了名列前茅的世界造船大国,所以,国内远洋航运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在国内订造新船,于是就出现了等同于“出口复进口”的“国轮国造”,我国造船企业建造的船舶销售给了我国的远洋航运企业,船未出口却视同出口,因而出现了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船舶的海关统计情况。
五、浮动或潜水式钻探或生产平台是最主要的进口产品
1~10月,我国进口船舶21大类,进口额12.14亿美元,同比下降22.4%,进口价格同比下降11.8%。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有4大类,对比之前进口船舶多为供拆解的船舶,近期进口船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于生产的海工装备和用于运输的船舶已占主体。其中,进口最多的是浮动或潜水式钻探或生产平台,进口额4.52亿美元,进口占比27.2%,同比下降37.2%,进口价格同比增长130.2%。第二位的是15万吨载重及以下的散货船,进口额1.88亿美元,进口占比15.5%,同比增长170.9%,进口价格同比增长47.8%。第三是6000TEU及以上的集装箱船进口额1.78亿美元,进口占比14.6%,同比增长529.8%,进口价格同比增长57.5%。
六、天津排名独居榜首,进口降幅近六成
今年船舶进口总体与上年同期对比下降幅度较大,这主要是由于航运市场运力仍然处于过剩的状态,对于船舶更换的市场需求有限。同时,国内政策对航运企业的支持,以及国内造船企业建造的船舶无论是从船型,还是质量都日益受到航运企业的青睐,越来越多的航运企业与造船企业建立起了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在此情况下,“国轮国造”的现象大量出现。
1~10月,全国有16个省市进口船舶,其中,天津排在第一位,出口额在全国占比近四成,但是下降也很大,达到近六成的幅度。其次是北京,占比23.1%。第三位是上海,进口占比14.9%,进口同比增长超过九成。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及包括山东和上海的华北、华东地区在我国经济稳步向好发展的新形势下,为满足各领域建设需求和转型发展需要而对船舶进口的增长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7年,天津进口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借助天津港口的优势进一步提升进口集散功能。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结构。适当扩大鼓励进口目录范围,加大进口贴息支持力度。推动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政策创新,支持进口商品直营中心拓展区域以及全国网络布局。扩大大型装备、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支持融资租赁企业进口船舶等高端装备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所取得成果。
张守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