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是船企当务之急
8月10日,2017年国家船舶基地联席会议在江苏南通召开,来自商务部、工信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有关领导、12个船舶基地及18家基地企业负责人和部分金融机构人员参加了会议。会上各船舶基地与基地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当前接单难、融资难、交船难仍是基地企业面临的困境,而且随着手持订单持续下滑,船企开工不足的矛盾将日益显现。业界专业人士指出:认清船舶市场形势,把握好船舶市场机遇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必须认清船舶市场。
会议期间,业界专家强调,巳经过去的国际船舶市场“井喷式”的现象,是百年一遇的,这种“井喷”现象再现的可能性极低。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国际船舶市场“井喷”难以再现的主要原因是,在新世纪的初期,国际造船技术进入一个崭新时代。这个时期船舶产品的设计水平较高,功能配置较先进,建造吨位较大,品种规格较齐全,产品数量不断扩大,分布地域较广,船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例如,一种统一规格型号的海工辅助船,在一家企业就能批量建造近180艘,产品分布世界80多个国家与地区。又如,集装箱船从原来的280TEU发展到18000TEU,一艘大型集装箱船能顶得上60多艘小集装箱船。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新船使用年限均在20至30年,有的船型使用年限甚至更长。因此,在国际船舶市场“井喷期”建造的各类船舶产品足以满足很长一段时期运能及使用功能的需求,期盼新船订单全面“复苏”,再现“井喷”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积压船舶严重制约新船订单。
就全球而言,目前船舶企业建造完工的船舶普遍存在着两种状况,一种是交付后有部分船舶投入使用,另有一部分停滞在船东的港口或者抛锚在锚地(码头);另一种是船东无力接船,将巳完工的船舶或在建的船舶滞留在船厂。其中原因又有两种,一是船舶数量过剩;二是与船企签约的“船东”本身不是运营商,而是以“先造后卖”形式下单的“二船东”,由于市场不景气没人买船,自身无力将船接走,也无法支付合同余款以及船舶滞留维护费,只能滞留船舶甚至弃船。据悉,国内有的船企滞留船舶金额高达200多亿元,有的地方一条江上就有滞留船舶几十艘。这种现象极大地制约着新船订单,必须引起造船企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必须走“特、优、新”道路。
业界专业人士指出,市场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尽管市场“井喷”造成了国际船舶市场产能与运能双过剩,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具有特殊功能的船舶仍有需求。比如,当今国际市场对具有“特、优、新”特点的船舶产品,如深海挖矿船、海洋采金船、海洋可燃冰开采专用船、支线集装箱船等一系列特种船、优质船、新功能船等仍有一定的需求。事实上,我国船舶工业企业当前承接订单或在建产品中就有这一类的船舶。日本、韩国、欧洲的船舶企业也同样如此。而承接(设计、建造)这类具有“特、优、新”的船舶产品的,均是技术创新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善、管理体系健全、诚信度高、品牌声誉好、融资能力强的造船企业,这也成为今后船舶行业一种发展趋势。
▲培育创新能力强的造船企业。
造船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尤其是对“新、特、优”船型的开发设计是从源头上强化市场竞争力的利器。目前我国船舶基地企业中就有一批船舶产品设计先进、配置优良、制作精湛、功能独特、质量上乘,属于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船型,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进一步拓展空间。
业界专业人士认为,国家有关部门会同行业组织应该对在“新、特、优”设计方面做出贡献的个人、设计中心(研发中心)、企业,应给予表彰与奖励。这种表彰与奖励有多种好处,对创新者个人表彰与奖励,能激发其再创新的热情与信心;对设计中心(研发中心)的表彰与奖励,能使创新团队集体智慧得到进一步发挥,具有后劲;对企业的表彰与奖励,能让企业有更多的研发资金,能持续不断地推行再创新、再研发,做到产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造船企业应坚持差异化经营道路
在国际船舶市场“井喷”时期,有一些经营者,看到船舶市场一时特别景气,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地跻身船舶业,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兴土木建船厂、大招人马搞造船、大量融资接订单等盲目跟风的局面。这个乱局也为后期的一些造船企业破产,工人讨薪,银行追还贷,造成社会不稳定等因素埋下了隐患。盲目跟风投资不仅给骨干造船企业带来不少冲击,也给国家造成极大损失。如今,有些地区又兴起建造豪华邮轮热、游艇热、海工装备热……,业界人士提醒船企和相关投资者,历史的教训必须认真吸取,绝不能再为盲目投资付出代价。面对各种热潮,企业要坚持差异化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企制宜,船舶企业的经营决策者,要有一种责任担当,既要总结历史经验,又要善于认清未来,站在国际市场的高度,从全局出发,科学分析市场、研判市场、预测市场、努力做市场的引领者。